根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国办发2000】75号文件,通过了组建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方案,2001年4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同志向救援队授旗,宣告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对外称中国国际救援队)正式成立。医疗救援任务明确由我中心承担,并成立国际救援医疗培训研究基地作为技术支撑。温总理明确指示:“要根据国内外重大灾害的救援经验,尽快开展科学研究,建立与国际接轨,适合我国国情的救援模式,研发关键技术与装备,运行规范,提升我国灾害医学救援的能力和水平”2009年中国国际救援协会这一专门从事我国医学救援的科研、教学、培训、标准制定的国家一级协会正式成立。
救援医学研究所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承担救援医学频道报刊编辑工作,开展《医学参考报》救援医学频道网站建设,负责调配整合救援队伍应急出队及国内外救援技能培训教育,承担救援医学科学研究及其它日常工作,迎接国家各大灾害救援工作的检查。
海上救援演练
研究所成立以来,依托“中国国际救援队”、“中国红十字会卫生救援队”,历经十年的国内外救援,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该领域已在人才梯队、科学研究、实战经验和教学培训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研究所在国际上首先创建了“灾害救援医学”综合交叉学科,奠定了灾害救援的理论基础。依据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创建新学科的六个要素,即“学科方向、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学科效益、科学研究和支撑条件”。以急救医学、军队卫勤学为基础,融合灾害学、危机管理、工程学、通讯科学等多个学科,围绕灾害后如何实施救援,最大程度降低伤残率,对救援的规律、方法与技术展开系统研究。研究所还承担国家卫生部医学参考报社开设的国际医学信息资讯类报纸《医学参考报灾害救援医学频道》的报刊工作。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特别是汶川特大地震再次警示我们,创新为主、科技救灾,将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已经成为我国科技界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研究所成立以来,依托“中国国际救援队”、“中国红十字会卫生救援队”,历经十年国内外救援时间,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现已在该领域人才梯队、科学研究、实战经验和教学培训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研究所在国际上首先创建了“灾害救援医学”综合交叉学科,奠定了灾害救援的理论基础。依据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创建新学科的六个要素,即“学科方向、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学科效益、科学研究和支撑条件”,本研究所以急救医学、军队卫勤学为基础,融合灾害学、危机管理、工程学、通讯科学等多个学科,围绕灾害后如何实施救援,最大程度降低伤残率,对救援的规律、方法与技术展开系统研究:
1、成立了中国国际救援队、中国红十字会卫生救援队两支专业化救援队伍。先后开展国内外救援19批次,展示了我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大国形象,通过救援外交,发展睦邻友好,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赢得良好外围环境。
2、与武警医学院联合创建“救援医学系”(属本科学专业),为我国救援事业培养后备力量;
3、牵头发起成立了“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属国家一级协会),连续举办了9届中国(国际)灾害救援高层论坛。
4、出版了灾害救援医学专著,编写了国内首套12部系列培训教材,涉及搜索、营救、救护、保障等专业。
5、创办了灾害救援医学统计源期刊杂志--《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灾害救援医学发展,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灾害救援工作,特此国家卫生部医学参考报社联合国内、国际、灾害救援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灾害救援医学研究所开辟了灾害救援医学频道,同时经总政治部新闻出版局报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本所主办《中华灾害救援医学》杂志。为快速地推广灾害救援医学的广泛性、流通性、知识性。系统介绍灾害救援领域的研究新进展,对从事灾害救援的人员开展理论教学和研讨。
6、和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一起制定了我国灾害医学救援培训基地、师资条件、行业准入的系列标准,从而规范我国灾害救援队伍。
7、和国家地震局共同建立国家级灾害救援培训中心,集理论授课、模拟训练和实战演习为一体,先后培训了21家省级灾害救援队伍,为我国救援事业培养了大批业务骨干。
8、集成研发了重大灾害医疗救援体系的关键技术与装备,为灾害救援提供技术支撑。其中灾害危重病救治技术和车载救援医院等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在国际上的空白。
9、在救援实践上,首创了灾害救援智能决策系统,实现了救援出队的程序化、标准化、信息化,综合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09年通过联合国重型救援队综合测评,成为世界第12支、亚洲第2支重型救援队。通过研究所近10年的推动,灾害救援医学这门新兴学科在我国已逐步成熟。
研究所现设7个研究室、2个中心、2个应急救援队和1个应急卫勤分队,和第二军医大学等12所军地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招收“医学救援“研究生,研究所工作人员48名,博导3人,硕导7人,1个博士后流动站。灾害救援医学研究所由急诊科、军人病房、内科楼与外科楼两个ICU及院外的救援医学实施中心组成,设备常态在分散在上述科室和部门执行常态下的医疗工作。同时具有配发的卫勤保障装备及国家地震局配发的野战医院装备,专门用于执行应急医疗任务。
研究所拥有动物实验室、细胞培养室、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实验室和现代化电子阅览室。研究所已发展成为科研、教学、培训、救援为一体在世界上享有声誉的灾害医学救援研究机构。研究所和国内外同行有着广泛、密切的科技合作和友好学术交流关系。2003年以来每年举办一届中国国际现代医学救援论坛,吸引国内外上千灾害医学专家参与,推动我国灾害救援医学的学术交流。
研究所与美国、德国、法国、荷兰、瑞士、瑞典等有着多项科技合作和交流,涉及基础研究、急救技术和救援实战等不同领域。这些合作项目,大大促进了研究所的学术水平、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发展。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科研部、中国灾害医学救援培训中心、《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中华灾害救援医学》杂志、《医学参考报、灾害救援医学频道》编辑部挂靠在我研究所。
|